• 小学建筑物研究报告!!帮帮忙..绝对报酬= =
  • 资讯类型:城市规划  /  发布时间:2022-05-18 04:34:43  /  浏览:253 次  /  

9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转变高等教育的思想,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由此,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这一战略调整对高等院校的影响巨大,直接表现在办学规模和建设规模上:经过数年的扩容和扩招,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数为540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739万人,毕业生377万人。高等院校的建设规模与此同步增长,仅1999年到2001年的3年中,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 亿多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校舍建筑面积总量的1.1 倍。面对年年扩招,高等院校只有通过建设新校区的办法来解决校园扩容问题,仅1998年到2001年期间,高等院校的校园用地面积就增加了80%,随之,高等院校的新校区逐步变成了高等教育的主体。 与新校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高等院校老校区呈现出“边缘化”的特征。各高等院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主要办学功能及管理机构大多迁往新校区,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有所下降,使老校区职能出现了向低端下滑的倾向,其职能大多调整为面向低层次的继续教育或研发、第三产业的场所。管理及维护不力使老校区建筑物出现了只用不修或只用少修的现象,高等院校老校区的“边缘化”使其处于自然衰退的过程中。 高等院校老校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真实记录了高等院校初创、发展的历程,保留有大量历史事件的信息,具有历史文物建筑的价值与意义。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老校区的“边缘化”现象会加快老校区的衰退和高校文物建筑的不恰当利用,丧失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因此,重新准确定位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价值,合理保护、利用高等院校老校区已成为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渊源 在我国建筑界,通常将1840年~1949年间建造的建筑称为近代建筑,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纳入各地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一类是尚未纳入保护名录,但建成时间在30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或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馆(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反映地域建筑历史、艺术特色的建筑物,像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图1);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如杨廷宝设计的四川大学理化楼。 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建筑按建造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政府创办的学堂所遗留的建筑。这类学堂建筑主要是在一些古书院旧址或园林遗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受“门户开放”思潮的影响,建筑大都采取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陶立克柱式,半圆形拱券,在建筑局部掺入中国元素,呈现出中西建筑元素混合的特点,如京师学堂(今北京大学),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等。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会出资创办的教会大学,这些建筑大力推行“中国固有式”,校舍多采用“亨利·K·墨菲式”的歇山重檐屋顶,像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或全盘仿欧美近代校园建筑形式,如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建筑融合了老校区的建设传统,尊重老校区的历史环境,像厦门大学的建南大会堂。 2高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早期建筑物或建筑旧址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仅是对校园建筑及环境的历史价值的认同,也是对校园人文精神的彰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策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高等院校只有通过增加其物质环境容量来应对,在老校区翻建、扩建、插建,征地建设新校区,解决连年扩招、在校生逐年攀升的实际问题。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生存条件日益困难,主要表现在: 2.1老校区校园整体环境被肢解为了解决高等院校校园扩容问题,必须扩大高等院校的建筑容量,高校校园内新建项目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高度越来越高,这种忽略校园整体容量、随意增加建筑容量的做法必然导致新老建筑间的对立,校园整体环境尺度的破坏,改变校园的整体形态和协调、恰当的天际线,老校区的校园环境因此而变得压抑起来。 2.2文物建筑基本功能的改变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建造年代久远,与当今的发展需求不一致,这些建筑基础设施老化,设施运行能力较低。随着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升,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技术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这是高等院校文物建筑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对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改造在所难免,但是,随意更改其内部结构、任意改变原有格局、把原本和谐完整的文物建筑改得面目全非的事件常常发生。 2.3文物建筑外观的破坏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大量建设势必会带来校园建筑物形态与外观上的差异,为了使校园呈现出“新鲜面貌”,通常会对不同时间段的建筑进行外观整理,将不同年代的建筑“修缮一新”,这一通常的改造做法未能对文物建筑的固有风格进行合理的延续,简单而粗暴地抹煞了原建筑的个性与特征。 3高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原则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它记录着其发展的历史、变迁信息,不同类型的文物建筑有不同的保护手段和利用策略。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不仅能有效保护、延续文物建筑的潜在价值,又能充分展示它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改造可按不同的保护等级、建筑类型、建筑年代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遵循以下原则: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3.1整体性原则《马丘比丘宪章》指出,“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每一座建筑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它们需要同其他单元对话,从而使其自身形象完整”。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同样需要寻找一种合乎情理的秩序,所以,对高等院校老校区来说,文物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放在老校区这个特定的整体环境中才能显现出其历史价值,也就是说,不仅要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护其所处的环境;只有在保护文物建筑本身的同时保护其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3.2发展性原则高校校园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更的过程中,所以,高等院校文物建筑应采取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策略,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原则下,合理引入现代元素和现代功能,把高等院校文物建筑融入现代校园的整体中去,通过合理设置建筑功能,提供更好品质的使用空间,提升其价值,达到新旧共存、和谐共生的目的。 3.3可读性原则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校园建设的“年轮”,以不同的建筑风格及细部装饰记录校园发展事件,准确地反映其历史内涵,保持老校区的历史“可读性”。“可读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貌上,也体现在建筑的结构特性等诸多方面,成为人们了解和体验高等院校的历史“标本”。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应强调其整体性、发展性和可读性的原则,把高等院校的文物建筑有机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等院校的校园中。 4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既不同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也有别于城市旧工业区的改造与再利用。由于高等院校文物建筑在高校校园中的特殊性,其保护与利用方式更具复杂性。因此,高等院校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校园的现状,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时代的特殊要求,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利用措施。 4.1建筑群体的整体保护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首先应着眼于整体保护,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实现对整体环境的控制与保护,这样才能保留老校区的整体性和环境氛围,使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历史沉淀得以延续与保存,对老校区范围内的改造与建设也应在整体保护与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苏州大学老校区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苏州大学的原址是东吴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格局秉承了西方校园规划的一般模式,整个校园呈长方形,校门北向,以开敞的户外空间为中心,建筑物周边布置,井然有序,其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两座教学楼是林堂(钟楼)和葛堂(精正楼)(图2),忠实表达了欧美近代大学校舍的典型制式。 在东吴大学旧址上续建的苏州大学,以毗邻扩建的方式扩大校园的规模,完整保留了东吴大学的核心教学区,以大草坪为中心的开敞空间、林堂、葛堂及周围环境成为苏州大学的经典校园空间。2001年苏州大学兴建王健法学院,选址于东吴大学旧址的中心大草坪南端,建筑方案充分考虑了王健法学院与校园整体环境尺度的关系(图3)。王健法学院建筑规模16000m2,通过控制建筑高度,水平展开的设计策略削弱了巨大体量对中心草坪及环境的压迫,其主入口以巨大的圆形洞门将校园中心轴线延伸至建筑中庭,使内外空间贯通,产生了延展纵深的效果。在建筑细部的处理和传统要素的提炼上,提取了东吴大学旧址的重要建筑元素,采用无装饰线脚的简洁体形,以青红砖混砌的墙面体现了“场所”精神,以圆形洞门的中国传统语汇和北侧钟楼立面西式券廊做法巧妙呼应,与旧址建筑形成统一的整体(图4),完好地保存了校园的历史信息,记录了校园的沧桑历史。 4.2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利用 对于处于校园不同年代建筑混杂区的高校文物建筑,首先应对其进行质量与价值的评估,这一类型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结构体系、外观立面等均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并可以适应当今教育功能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物建筑本身,更能使其所具备的隐形价值提升。南京大学北园的外事办公楼曾是何应钦公馆,经过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但小楼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西班牙建筑风格——黄色的外墙上“印”有大量竹叶状的凹凸线条;屋顶上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门窗顶部呈圆拱形。对于这类文物建筑不宜采取“冷冻式”保护措施,将文物建筑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束之高阁,而应将其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使用,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它实现自身运转。 若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对现今使用不太适应,应在保持建筑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允许对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及有特色的室内装修做适当的改造;若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对现今使用影响较大,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建于1954年的同济大学文远楼(图5)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校文物建筑。同济大学于2005年底,依据现今使用需求对文远楼进行了生态节能改造,将其外窗玻璃更换为双层保温隔热真空玻璃,采用阻断型外框型材和加装了可自动调节的智能内遮阳系统;改造外围护结构提高它的保温隔热性能;针对不同使用功能空间分组进行空调布局;采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系统节约照明用电;采用最小覆土、免维护的屋顶绿化系统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建筑内环境,使其焕发青春,充分满足了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合理地保护了这栋珍贵的文物建筑。 4.3文物建筑的变更和创新 高等院校文物建筑不能适应新的功能要求时,最好的保护措施是对其进行必要的更新与改造,使其适应现代化校园的需要和发展,但是,在改造时必须保留历史的“印记”。 当文物建筑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时,应在保留原来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整合。山东大学的“号院”为原齐鲁大学的男生宿舍,是原齐鲁大学的文物建筑物之一,1916年由德国人出资兴建,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依据现状条件校方决定将其整合、改造为研究生公寓,以满足学校办学需要。改建过程中,建筑师调整了开间及进深尺寸,将原建筑物进深向内院延伸,把单廊模式改造为内廊式,增加了淋浴间、卫生间、盥洗间、暖气设施等;增设了消防喷淋、烟感报警、有线电视、网络综合布线等现代化设施。在建筑立面处理上,除保留原有各幢建筑四角山墙及其中一面特色墙体依照原样进行修复外,其余部分拆除后新建。新建的连接体作为门厅和交通空间,完全采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大量采用玻璃、型钢、钢构件等新型建筑材料,充分展现时代特征,完成其作为历史“印记”的重要职能。原建筑物的南向出入口处也同样采用现代手法处理,在粗糙厚重的石材墙面上突出光滑轻巧的钢结构雨篷,与新建连接体风格上如出一辙(图6)。此时的“号院”已不再是一本陈旧的“史书”了,它还记载着当代科技信息,为人类及社会发展留下足迹。 保留建筑物的特色墙面、其余部分依据现状功能进行改建是高等院校文物建筑利用的另一种策略,这种保护措施的最大特点就是既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又能较好地维系文物建筑的血脉。 现南京大学大礼堂的前身是金陵大学礼拜堂,后因学校发展需要将礼拜堂改建成集会场所。改建过程中,建筑师对其原歇山顶屋面、城墙砖外墙面、木门窗等进行了全新设计,对强度不足的砖石砌体进行加固处理,用新建独立性钢结构楼座替换了原有的木结构楼座,最后将其后台等功能性用房巧妙地设置在地下,建筑物的外立面按原有形式加以新建(图7),至此,一个全新的、具有金陵大学礼拜堂历史血统的礼堂诞生了。一个与当今使用状况严重矛盾的文物建筑通过改造与更新,保留了其血统并适应了当今的需要。 5结语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是高等院校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是高等教育发展各阶段优秀文化的沉淀,考察高等院校老校区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高等院校校园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产生、发展、衰退、再发展的循环往复的历程,在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对它加以保护。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应该在整体性、发展性、可读性的原则基础上,保护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整体协调性,使新老建筑协调统一;高校文物建筑的功能不能满足高校发展要求时,则可通过提升其利用价值来达到新、旧功能之间的转换和共存;而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改扩建则可通过保留文物建筑的“片段”、保留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来确保历史信息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基础上,更好地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延续校园文脉。 参考文献: [1] 张军杰,秘嘉.枯木逢春——谈山东大学“号院”改造设计[J].北京:建筑学报,2007-06. [2] 汪晓茜.历史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设-以东吴大学为例[J].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7. [3] 赵辰,冷天.冲突与妥协——从原金陵大学礼拜堂见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之修复保护策略[J].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7. [4] 陆素洁.民国的踪迹-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 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6]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4. [7] 理查德·P·多贝尔.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关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系稳定社会、稳定家庭,发展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自1996年把每年3月26日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安全教育成效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中小学每年非常死亡人数仍在1000人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校的这种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园安全堪忧,各类恶习性伤亡人事故不断,一些地方校园内出现了学生因楼道拥堵而后被挤压被彼此踩死踩伤,因玩耍打闹致伤,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重大安全事故。有数字显示,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据1994年不完全统计,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8000多人,即平均每天有约49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非正常死亡的中小学生人数已从1994年的18000人下降到了14400人。虽然下降了,但这14400个幼小生命的消失仍然让人心痛。据了解,从2000年各地上报给***的事故分析中看,各种溺水事故占上报事故总数的19.58%,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25.65%;各类中毒事件占15.38%,死亡人数占3.48%;各类建筑物倒塌事故占9.09%,死亡人数占10%;各类交通事故占8.39%;死亡人数占17.39%;各类治安事件占7.69%;死亡人数占6.09%。可见,溺水、中毒、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是中小学生伤害和死亡事故的主要因素。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又面临着哪些安全问题呢?为此,我对农村小学安全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情况分析: 为了切实搞清农村小学的安全问题和对安全知识教育的落实实施情况,我对学校的21名教师(包括学校领导)进行了调查。首先,我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查。 一、 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和措施。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在一切造成安全事故的原因中,人的因素是重大的,适时的对人进行安全教育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特别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而且值得教师们研究,探讨出更为有效的安全教育的途径及预防措施。 学校领导工作事关基础教育和发展的全局,事关学校稳定、社会的大局。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位,思想统一,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及安全工作,要注重四个落实:①机构落实。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具体到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责任书。②责任落实。我们在强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应做到明确责任(即谁主管,谁负责)、明确目标(按安全责任书上的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职责(即将工作落实到人头,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③制度落实。学校在拟定学校安全计划时就完善了相关制度:一是坚持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制和安全事故报告制;二是严格执行学校师生在校内外集体活动审批制和预案自查制;三是召开安全工作月会制;四是安全日志的填写和事故登记制;五是定期通报安全事故和工作开展情况制。④措施落实。学校对安全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即期末按照学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各班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出等级,并将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工作业绩,作为晋升、评优的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应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师生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和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那么,在了解了安全制度以后,学校如何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呢?我对学校分管领导作了了解。通过调查,我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总结如下: 二、加强学生不良情绪的控制与心理调节的教育。 情绪状态影响着人对信息的接受、处理以及反应,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心境平和,沉着冷静、判断准确、反应迅速。相反,不良的情绪状态带给学生的则是心情浮躁,反应迟钝,容易激动,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会大得多。因此,对于有效控制与心理调节对学生安全事故预防是十分有效的。对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情绪:(1)急躁情绪,当学生急于想要达到一个目标而又不注意过程,当目标难以实现时,如重复一个体育动作而总也完不成,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冒险蛮干。(2)紧张情绪,当学生想完成一件事,而知识、能力、经验不足或受到周围人过分关注时,比如学生在黑板上解不出题时紧张,易造成思维混乱,反应迟钝。(3)松懈情绪。当学生紧张过后,或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考试成绩过好,会造成学生精神不集中,骄傲,漫不经心。(4)愤怒情绪,当学生受到伤害或需要受到阻碍时,比如同学一间的一些恶作剧会使学生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5)自卑情绪,当学生自己觉得处于劣势,比如学习成绩差,家境困难等,容易受到同学的嘲笑,从而丧失信心,缩手缩脚。(6)恐惧情绪,当学生受到太大的压力或接受过分的要求,比如家长会容易让学生害怕,感知迟钝,思维判断失常。以上这些不良情绪都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如何培养学生高速调节自己的这些不良情绪呢?就是要用良好的情绪去制约或淡化消极不良的情绪。 首先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作为调节不良情绪的基础,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美好的一面看待周围的生活,给自己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其次,培养学生用冷静的理智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遇事要思考,平心静气的分析,不能急于做决定,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遇事不武断。 最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做一个自信的人,努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降低目标要求,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突出性的成绩,使学生树立自信。 另外,要培养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有张有弛。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不良的情绪。 三、加强日常生活安全的教育。 随着外出劳工人员的增多,学生中留守学生也一样增多。而这些孩子在家的监护人安全意识薄弱,平时根本就少有或者根本没对这些孩子做什么安全教育,所有,学生的安全就成了更大问题,同时,教师身上的责任也相对增加,责任的重大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通过调查,教师们主要是以加强各种安全隐患的预防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 切换手机版
最新房源网 蜀ICP备20020785号-19 版权所有:成都蓁成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