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资讯类型:城市规划 / 发布时间:2023-12-25 16:02:55 / 浏览:0 次 /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二、乡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乡愁,让人们思念和热爱故乡;乡愁,让人们增加文化自信;乡愁,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除了加强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以及农业生产环节对农药化肥使用进行改革等措施外,还有许多重要内容。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生态文明是离不开水的。南方山区的河流水系发达,有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人们就在整个流域建设了水电站。一些流域由于水电站过密过多影响了鱼类的回游,生物也受到影响,积少成多就影响到了生态平衡。一些农村,原来没有水电站时是可以抓鱼摸虾的,孩子们在水中游泳嬉戏,如今这种“乡愁”没有了。北人善骑、南人善水,久而久之,如果没去游泳池学一些戏水技艺,不少南方孩子也变成了“旱鸭子”。
江河两岸的防洪堤建设也是有学问的。农耕文明时期的溪河两岸有着青草地,高处则是杨柳树、毛竹林,青草地上有着成群牛羊,不远处还有着小牧童悠闲地吹着笛子,这就是生物措施的防洪堤带来的有人文品位的“乡愁”。工业化进程,钢筋混凝土建筑普遍,连防洪堤都打上了烙印。但如果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看起来十分整齐,实际上却显得死板。我们必须让“乡愁”活起来,防洪堤建设必须让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才显得刚柔并济,才能体现出秀气和灵气。大江大河经过城市区域时,我们建设湿地公园,如果在湿地公园中增加一些文化元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才能使之成为人们的“乡愁”。
三、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答: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
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生态文明建设例子?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到1.18万个,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不仅如此,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居全球第三。
据记者了解,在这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包括了官厅水库流域治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云南抚仙湖流域治理、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钱塘江源头区域保护修复、江西婺源乡村建设、黑龙江黑土地保护性利用、重庆城市更新、广西北海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和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这些案例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涉及自然、农业、城市等生态系类型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采取各具特色的保护修复措施,包含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公益组织、专家、农民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应对不同类型的社会挑战,对我国乃至全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地化应用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六、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
1、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3、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规划。面对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优化土地空间发展格局。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寸土地。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推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方针。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3.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御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的能力。
4.加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八、生态文明建设包括?
生态文明建内容包括生态建设、培养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建设内容。
在注重生态产业文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建设同时,需要兼顾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包括树立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
九、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语言?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本划分:
1、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3、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十、城市生态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
城市生态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目标是,经过建设,实现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能够体现城市形象,具有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城乡一体、生态环境网罗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现代近自然型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贴近自然、溶入自然,达到城在生态环境中,人在生态环境中的生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