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博物馆书法馆介绍?
- 资讯类型:城市规划 / 发布时间:2024-10-26 03:37:07 / 浏览:0 次 /
中国历代书法馆位于博物馆三楼,汇集了70余件历代名家真迹,系统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呈现了「篆隶行草楷」的无限可能性。展框、自动感应的灯光照明和历代书法精品的巧妙结合,更使展室散发阵阵书香。
展览内容
一、篆书时代的书艺
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先用毛笔书写,后以刀契刻,初具书法的特点。金文是铸在青铜礼器上的文字,笔划接近书写原意,西周金文是大篆书艺的肇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通用的书体替代了东方六国的行用书体,史称「书同文」,即小篆。
【保卣铭文(拓本),长12厘米 宽12厘米,西周】
二、隶书时代的书艺
隶书萌芽于战国末年而行用于泰汉,至西汉后期达到成熟阶段。隶书的面世,冲破了六书的造字原则,为中国汉字艺术进一步拓宽了新的表现领域,同时也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能反映隶书艺术成就的,是东汉的碑刻作品。
【熹平石经残石(拓本),纵60.5厘米 横36.5厘米,东汉】
三、从汉隶到唐楷过渡期的书艺
早期草书起源于西汉末年,由草写隶书演变而成,是实用过程产生的隶书变形。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完成从隶书向行草书转变的历史性代表人物。狂草的代表人物为张旭和怀素。
【《草书鸭头丸帖卷》,纵26.1厘米 横26.9厘米,东晋,王献之 】
【《草书上虞帖卷》,纵23.5厘米 横26厘米,东晋,王羲之】
【《草书苦筍贴卷》,纵25.1厘米 横12厘米,唐,怀素】
楷书由隶书衍化而成,开创了书法艺术的新时代,其中以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为代表,形成了严格法度,颜真卿的楷书入古出新,自成一家。
四、宋元明清-书法史上的高峰期
北宋初期的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中晚期,具有新意境和新技法的书法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为代表,此外赵佶所创的瘦金体,风姿独特。南宋代表书家张即之的作品气势雄伟。
【《千字文》,纵36厘米 横1315.6厘米,北宋,宋徽宗赵佶】
【《楷书祭黄几道文卷》,纵31.6厘米 横121.7厘米,北宋,苏轼】
元初书坛,赵孟頫秀逸温润的书风,影响了元代的总体书势。鲜于枢、杨维桢等,则于赵书系统外另开蹊径,为元代稳健的书风,带来了生机和新意。
明中期,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等为首的吴门书派,力主表现书法体态,形成一时之风。明后期的董其昌主张师古借鉴,树立起古朴清雅的格调。
【《行书秋轩赋轴》,纵91.5厘米 横27.7厘米,明,祝允明】
清乾嘉以后,金石考据之学盛行,这为清代书家另辟蹊径带来了广阔的前景。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等人或临汉隶魏碑,或摹金文石鼓,实践创新,开创了晚清书风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