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政策?
  • 资讯类型:数据政策  /  发布时间:2024-11-03 05:39:13  /  浏览:0 次  /  

一、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政策?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外交政策方面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因为虽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高瞻远瞩地看到了未来世界美国必须无奈地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打交道,也留在了中国准备与毛泽东谈判,但当时他国内的当权者却鼠目寸光,断然拒绝与新中国对话,逼得中国只有“一边倒”地投入国际共产主义阵营,更加与美国对立,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出兵100万军队进入朝鲜与不可一世的最强大的美国几十万军队打了三年恶仗,双方死伤无数,一直到明智的尼克松总统执政后勇敢地飞到“敌对的”新中国来见毛泽东,这才又使中国在外交上成为美国的伙伴,这是后话。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料?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的两次。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华伦斯坦》等11部德语作品得到了系统性再版。

通过这些德语译作的再版,郭沫若强化了新生人民民主国家民族精神建构的方向和路径,并且通过对旧有译文的字、词、句等方面进行的修改及适度强化,

四、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政策?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外交政策方面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因为虽然美国大使司徒雷登高瞻远瞩地看到了未来世界美国必须无奈地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打交道,也留在了中国准备与毛泽东谈判,但当时他国内的当权者却鼠目寸光,断然拒绝与新中国对话,逼得中国只有“一边倒”地投入国际共产主义阵营,更加与美国对立,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出兵100万军队进入朝鲜与不可一世的最强大的美国几十万军队打了三年恶仗,双方死伤无数,一直到明智的尼克松总统执政后勇敢地飞到“敌对的”新中国来见毛泽东,这才又使中国在外交上成为美国的伙伴,这是后话。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经济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经济成分上,呈现出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当时以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私营经济。在这一时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产生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的改造,则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向国有经济过渡。

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作品?

有以《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为代表的新歌剧;以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曹禺的《胆剑篇》、吴晗的《海瑞罢官》等为代表的历史剧;以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鲁彦周的《归来》等为代表的“第四种剧本”。

代表十七年戏剧最高成就的剧作是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等等。

七、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立的标志是?

新中国建立之初,两大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状态,再加上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的政策,所以使得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八、“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

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期末检测题

九、新中国成立初期师范院校用的书?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辑了师范学校适用的《教育学参考资料》

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外交困境?

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可以归纳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对新中国的成立,世界人民和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特别是美国帝国主义却充满敌意。美国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包围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新中国就是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的。

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制定了全新的外交政策。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特别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法律的形式将两国友好关系确立下来,对于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改善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公认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它的重要意义。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 切换手机版
最新房源网 滇ICP备2021006107号-588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