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自编教材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
  • 资讯类型:城市规划  /  发布时间:2022-05-17 13:07:30  /  浏览:256 次  /  

针对区域调研显示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北京市朝阳区组建专家团队,在2010年就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第一版)。整套读本分小、初、高三个学段编写,小学2册、初中1册、高中1册,并于2015年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开发了相关的电子教材。在全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中,有95%的学校认为该套资源难易适度,适合学生使用。



在课程建设上,朝阳区教研中心实施“主题为依托、发展分层次、课型多样化”的区域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的模式,分层分类推动,加快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融合。
“主题为依托”,就是以《朝阳区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主题和模块为课程推进的主要脉络,引导并鼓励学校依据学情整合优质资源,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发展需要,确定系统的课程内容。
“发展分层次”,就是分层分类推进,加快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的有机融合。对基础薄弱校,引导学校从梳理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入手,先搭建起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一是通过校本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进入课表,保证课时。二是通过传统技艺课程或社团活动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坚持开设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泥塑等课程,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涵养品格。三是通过组织游学等文化活动或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能够以各种方式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对基础较好的学校,引导学校将已有的传统文化课程群与学校整体课程构建相融合。经过近五年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实验”,一批学校建立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实验”研究成为整合课程资源的纽带。项目活动按照课程设计与规划研究组、教材与教学研究组、评价与学生活动研究组等三个研究组开展研究工作,以项目研究为引领,从学校课程顶层架构入手,结合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和落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整体育人体系中。



“课型多样化”就是多样课型结合,满足不同学校发展需求。项目组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分为独立课程、渗透课程、主题类课程等三类,各学校课程根据情况选择使用。独立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作为独立学科而开设的课程,包括区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渗透类课程是指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现有的各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主题内容为依据,明确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总目标,引导学校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在语文、历史、思品、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各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学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课程。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 切换手机版
最新房源网 蜀ICP备20020785号-19 版权所有:成都蓁成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