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一百万元,建设学校
- 资讯类型:城市规划 / 发布时间:2022-05-21 05:47:10 / 浏览:252 次 /
学校科学教研组如同科学教师远航的起锚地,每个科学教师从这里扬帆,驶向成功的海洋。同样,每个科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背后无不有着一支团结、务实、创新的教研组团队。很显然,科学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的时代理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时尚,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港湾和加油站。作为最小的教研基层活动单位――学校科学教研组,我们感受教研组赋予我们的神奇力量,从中汲取营养而蓬勃成长,同时也在思考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建设教研组,使之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一.创新活动方案,点燃参与热情。在小学里,科学教研组相对人数少、规模小。每次开展科学教研活动,更需要教研组长发挥在教研组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不断创新教研组活动的方式、方法。把更多的兼职教师吸引过来,参与到我们的科学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成长。1.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化。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调动科学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量。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各学科协作教研活动。进行跨组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吸收其他教研组新的研究理念,另一方面提高本组的教研活动质量,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兼职教师参与科学教学的探索。在目前的小学语文中出现不少和科学新知识有关的课文。科学教研组就邀请语文教研组,两个组联合起来进行教研组活动。从挑选关联语文和科学的课文到制订教学方案、从讨论两个组的探索话题到落实活动,我们渴望的是“化学式”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教研组之间的听课、评课。大家从独立、封闭的学科中走到一起,彼此以学术沟通的观点,打破了学科界限,开展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教学思想交流、教学改革交流。像这样跨学科的说课、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开拓了两个学科老师的视野,让不同学科的老师充分感受着新形式带来的新变化,从而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们还开展“一课两教法”、“学生参与集体备课”等方式新颖、效果明显的教研组活动。如“学生参与集体备课”的活动,我们科学教研组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集体备课中来,在集体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倾听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和愿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建构。总之,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努力创设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样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科学老师受到更多的启示,有效的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2.教研组学习方式创新化。为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让每位教师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有关资料发到每位老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集体讲座之后,开展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探讨氛围,对小学科学教学热点问题引发共鸣。同时为了突破交流时间有限的缺点,我们还在学校论坛里展示了教师的学习心得。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鼓励科学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法探索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组织了“科学教师五分钟论坛”、“外出学习体会谈”等学习活动,让科学教师从想说到敢说、从会说到能说,促进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教研以校为本,外拓活动空间。以校为本,促进学校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研究的新理念。作为科学教研组来说,也应该夯实基础,确立良好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此基础上,科学教研组要寻求、拓展教研空间。从校校联合到网络互动,及时和更多的科学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和掌握教改的最新动态信息。从中了解当前科学教学改革的最新情况,研究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特点,从而提高教研组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科学教研组来说,就要求把学校作为教研组教学研究的中心,以科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科学教研组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曾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因此,每次我们组内有老师要尝试新方法、新研究。我们教研组每个科学教师都是乐于去参与,带着疑问与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压制其他教师个人的见解。而是对组内教师提出的不同教学观点和进行的教改尝试给予理解和尊重,使科学教研组成为教学创新的舞台和学术争鸣的论坛,使创新精神成为我们科学教研组文化的原色与底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不少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都需要整个教研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来研究。例如,如何处理怎么多的科学活动,如何让学生更积极有效的参与探究。在我们科学教研组中,要求教师多研究教学过程本身如何进行的更为有效?如何处理每个环节更为合理?如在教学三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候,有教师觉得第一部分研究沉浮物体放在水中的方法探究存在问题,可能会产生对沉浮状态的歧义。有个别老师觉得教材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只要处理好就不会有问题。我们就设计了两种教法,一种是把这个部分简化处理,另一种是按照教材次序进行。在试教后的探讨中,我们聆听别人的教学随感,同时鼓励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这个问题处理的看法。经过这样的探讨,彼此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鲜活个性、突出特长的个性化人才。他们的成长需要创造不同的空间,为此科学教研组还应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利用学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针对中年级学生的《走近身边的动植物――我的观察日记》、《我的奇思妙想》等校本课程已经编写完毕,更多的校本课程资料还在开发中。这些课程的开发凸现了学校科学教育特色、发展了学生个性,同时也为我们教研组老师提供了足够的创造空间。2.拓宽教师活动的空间。一个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往往也是会有限制的,教研组建设应以教师发展为本,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要求拓宽科学教师活动的空间。我们教研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向名师学习取经,请专家,请名师讲座、上示范课等方法,同时建立组内教师进修、培训、评优等激励机制。为了提高组内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还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网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组每一个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契机。提高自己,开拓视野,认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教育思想。在那里有资深的教研员、有丰富经验的教科室人员、有一线的科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通道可以让教研组的科学老师知道更多从书本上无法了解的信息,并增进了科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如我们要解决遇到一个教研问题。第一,我们会专门在网上设立一个对话板块,让科学教师与专家、同行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可以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发帖子上传到网上,和专家在网上展开对话,专家定时在网上给出解答和建议,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提高。第二,把优秀科学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上传到网上,让教师在网上学习和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利用我们学校架设的北大附小的网上课程系统。运用专家讲座、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视频系统,组内科学老师可以点击,进行观看和学习。三.引教师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学科品位。发展是教研组建设永恒的主题。每个教研组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封闭的自我设计,而是一个以教研组为基点的开放的、互动的、自我不断消除与动态生成的过程。引导科学教师充满前进的动力,大胆的超越自我,同教研组一起成长。最终目的是把科学教研组打造成为一支在本地区有影响、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团队。1.立足教师实际水平,制订个体发展目标。每个学校科学组里的教师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有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还有锐意进取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同层次的,除了个人的教学主观努力,更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设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研组引导他们克服惰性,以积极热情、乐观自信的态度,不断自加压力、超越自我,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提升。为了实现这样的提高目标,教研组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为每个教师创造各种条件,让组内的各位教师都能登台亮相。让他们可以在优质课大赛、教学论文比赛、案例分析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论文比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活动。激发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积极性,这样有选择性的教研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教研组还扎实进行教科“八个一”,同时把它列入教师常规工作的考核项目,这样使不同层次的科学教师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再作提升。“八个一”是指订阅一份《科学课》杂志,作好一本学习笔记,写好一次教学研究反思,指导好一次调查实践活动,制作好一次课例研究专题,完成一篇有质量的科学论文(课题),进行一次经验交流发言(讲座),上好一堂研究公开课。开展“八个一”活动的目的,就是促使教研组的科学教师不断的、持续的发展。再如针对青年教师,我们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开展指导活动。首先校内教研组听课、评课指导后,再与市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联系,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和教研员来校听课、座谈,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市有不少科学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的评课视点高、信息量大,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能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模式、学生特点等多方面分析,使青年教师收获很大。例如,我校青年教师徐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邀请专家、老师多次到校听课、评课外,更十余次修改设计方案,还请学生参与备课,并在其他学校试教,最后取得了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形成学科教研特色,构建新型教研团队。如果说培养科学教师的目标之一是让教师要成长为教学的骨干,那么一个教研组的目标就是造就成一支治学严谨、务实创新、业务精良、教有特色的教师团队。每个学校的科学教育大都可以依托本地区、本校的资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例如“航模”特色、“体验研究型”特色、“小发明创造”特色等。学科特色形成是教研组特色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与之共生的教研组肯定是能成长为一个合力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教研组形成特色的“阶梯”。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构建新型教研团队。如我校科学教研组曾先后进行省级课题《小学开放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科学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研究。教研组以科研实验为契机,展开课题研究工作。组内教师分担课题任务,在教学中潜心研究实践,对第一手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不断调整,并请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省教育学院的教授指导教科工作,做到每个课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总结、有成果。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推广课题成果的同时,提升了学校科学教研组的知名度。